1、 品质部门结构
n 品质部组织架构不合理
n 品管人员比例不合理
n 品质部人员工作分配不清晰
n 品管人员培训不足
n 品管人员品质意思与问题意识不足
2、 品质监控点设立不清晰、监控力度不足、或完全无监控
n 品管部在产品在设计开发阶段未作监控或参与的验证手段不足
n 在产品放产前未作充分的实验和测试以?#32321;?#20135;品能批量生产
n 对工艺变更(模具的修模改模、材料的变更、机器的变更、作业方法变更、作业环境的变更)的产品验证不够或未进行验证
n 产品在批量生产前的监控不足
n 产品在批量生产过程中的监控不足
n 各生产车间在完成产品转工序时的监控不足
n 品质管理人员监控点不合理
3、 品质部门无权威
n 品质部本身设立不是一级部门
n 高层主管对品质部的支持力度不够
n 品管部门人员专业水平低下,培训不足
n 品管部不能独立行使质量否决权
n 品管人员未树立起只要影响品质的行为(人机料法环)均需作出干涉
4、工厂内无统一的检验/判定标准
n 产品的国标/部标/行业标准把握不够
n 产品的实验/测试标准不规范
n 每个品种物料的来料检验标准(与供应商的出货标准是否一致)
n 各生产车间的?#20934;?#26631;准不明确
n 各生产车间的巡查标准未制定
n 各生产车间转工序时的验收标准未制定
n 成品出货时的验收标准不完整
5、品管部门无明确的做事标准
n 未订立品管部的来料QC、制程QC、验货QC的岗位作业标准
n 无报告的填写标准、报告的分发标准
n 未运用品质统计技术,无定期的品质情况收集分析总结
n 未明确来料、?#20934;臁?#21046;程、成品所发现的单个不合格品或批量性不合格的处理方式
n 未明?#20998;?#31243;中出现的品质异常如?#26410;?#29702;
n 文字表达不清的产品要求无合格限度样版
6、 其它
n 进料不合格品无及时处理
n 对供应商纠正预防无跟进
n 生产中发现小批量不合格未及时提出改善要求
n 不合品标识不明确
n 纠正预防未彻底进行,并由品质部主?#20960;?#37096;门落实改善
n 测量设备与检验夹?#26412;?#19981;合理